(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
記者 盧曉 北京報道
大模型這把火還在持續燃燒。
【資料圖】
近日,不止百川智能、螞蟻相繼對外發布了自己的大模型,騰訊自主研發的通用大語言模型混元(下稱“混元大模型”)也在9月7日亮相,并通過騰訊云對外開放。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當日表示,騰訊將邁入“全面擁抱大模型”時代。
歷經大半年,國產大模型早已從原來的卷技術轉向卷應用。早前第一批大模型應用在8月末通過備案并對外上線,也已經意味著大模型所代表的B端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混元終亮相
騰訊方面公布的數據顯示,混元大模型擁有超千億參數規模,預訓練語料超2萬億tokens,具有強大的中文理解與創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可靠的任務執行能力。
據記者了解,針對大模型容易“胡言亂語”的問題,騰訊優化了預訓練算法及策略,讓混元大模型的幻覺相比主流開源大模型降低了30%至50%。此外,騰訊還自研了機器學習框架Angel,使訓練速度相比業界主流框架提升1 倍,推理速度比業界主流框架提升1.3倍。
不過騰訊集團副總裁蔣杰表示:“我們研發大模型的目標不是在評測上獲得高分,而是將技術應用到實際場景中”。他當天介紹稱,騰訊混元大模型從第一個token開始從零訓練,掌握了從模型算法到機器學習框架,再到AI基礎設施的全鏈路自研技術。他在采訪中還透露,混元大模型已經向相關部門備案且已獲批。
同其他大廠研發的大模型一樣,混元大模型也已經同騰訊的內部業務對接。
《》記者從騰訊方面了解到,目前混元大模型已經接入騰訊云、騰訊廣告、騰訊游戲、騰訊金融科技、騰訊會議等50多個業務并取得初步效果。據悉,混元大模型的微信小程序騰訊混元助手也已開啟內測,目前處于排隊申請試用中。
混元大模型更大的目標是“改造”千行百業。
今年6月,騰訊云首次對外公布了自己的MaaS服務解決方案:它打造了一個行業模型商店,覆蓋金融、文旅、政務、傳媒、教育等10個行業,在這些能力模型基礎上,客戶加入自己獨有的場景數據,就可以快速生成自己的“專屬模型”。
記者還從騰訊方面了解到,混元大模型將作為騰訊云MaaS服務的底座,客戶不僅可以直接通過API調用混元,也可以將混元作為基底模型,為不同產業場景構建專屬應用。湯道生當天也表示:“以大模型生成技術為核心,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下一輪數字化發展的關鍵動力,也為解決產業痛點帶來了全新的思路。大模型需要基于產業場景,與企業數據融合,才能釋放出最大的價值。”
B端競爭激烈
騰訊看到了大模型背后的產業市場。
湯道生當天在發言中稱,騰訊已經和1萬1千家生態伙伴展開緊密合作,推出了覆蓋100多個產業場景的行業解決方案。此外,去年生態伙伴收入占到騰訊云整體收入的三分之一,收入增速是騰訊云增速的4倍。記者還從騰訊方面了解到,目前騰訊云已經助力百川智能、智譜科技、MiniMax等企業打造大模型。
而在今年Q2財報中,包括騰訊云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依然是騰訊最大的收入來源,約486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15%,占到騰訊Q2總營收的32%,這也是這一業務連續第九個季度營收占比超過三成。騰訊相關高層在8月16日晚間的業績說明會上還表示,今年下半年騰訊還將在云業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騰訊最新發布的MaaS有望為云業務帶來新的增長點。
但隨著國內大模型產業進入“百模大戰”,騰訊也面臨著激烈競爭。
以與騰訊并稱BAT的另外兩家為例,在通用大模型方面,百度和阿里在今年3月和4月間相繼發布了文心一言和通義千問。在MaaS領域,它們的思路看起來也與騰訊一樣。百度CTO王海峰今年5月在中關村論壇期間表示,未來MaaS將成為云計算的主流商業模式,大模型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阿里云CTO周靖人在今年5月的中關村會議上也提出,Model as a service概念正在被廣泛接受,模型會作為業務和開發系統開發的重要生產元素。
而對于國內大模型市場化的一個關鍵節點是,8月15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自8月30日晚間起,以百度為代表的多家國內大模型相繼宣布獲批上線,對公眾開放,這意味著大模型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對于大模型市場眼下的競爭局面,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記者表示,多家大模型通過備案代表了市場在合規的同時也保留了充分的競爭,市場的多元化屬性依然非常明顯,這是符合當前市場發展初級階段的一個狀況。他認為,國內的大模型的商業化空間還是很大。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則認為,騰訊的混元大模型有一定后發優勢,在算力上有騰訊云提供保障,在數據上騰訊在內容產業有廣泛布局,可以用來訓練的語料規模足夠大,在場景上騰訊可以針對旗下社交、新聞、視頻、游戲等諸多互聯網場景進行應用訓練,“有可能探索出新的道路。”不過他同時也對記者表示,由于大模型產業處于發展早期,依然是投入大產出少,需要大量燒錢,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進而提升AI成熟度。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m.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