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贛南客家村落,“行家”不必問人,看看祠堂和民居的門匾就知村里有幾姓人,從哪遷徙而來,是什么人的后裔,其中的秘密就在“門匾題詞”里。
如果門匾寫著“四知傳芳”,屋主一定姓楊,其典故出自東漢清官楊震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受賄賂的故事;“金鑒流芳”,源于唐代宰相張九齡為唐玄宗所獻《千秋金鑒錄》,屋主姓張;“三省遺風”,出自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此戶曾姓;“知音流芳”,表示戶主姓鐘,典自《列子·湯問》“伯牙碎琴”;“紫荊流芳”“義門傳家”則分別源于田姓、陳姓史上的兄弟典故。
(相關資料圖)
匾額起源時間較早,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最早出現的匾額是在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蕭何題寫的“蒼龍”“白虎”兩闕之匾額。匾額一般掛在門楣與檐頂之間,起到點綴空間和宣示屋主身份等作用。它在宮廷、園林和祠堂中廣泛使用,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備受重視。
“衣冠南渡”后,贛南成為客家先民駐足的第一站,匾額文化也被帶到這里,并得到傳承和發展。贛南客家人大多選擇聚族而居的生存發展方式,為了敦宗睦族,便于尋根問祖,贛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規模大小不等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種祠堂都有掛堂匾的習俗,有些地方在民居大門的門額上也會制作一塊門匾。
一般來說,客家匾額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壽匾及門匾四大類。堂匾一般體型較大,以長方形居多,字體亦較粗獷,匾飾相對簡潔,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標識功能;功德匾和壽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樣,講究書法、圖案、印、雕、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門匾則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房主理念的一個詞語鐫刻其上,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融書法、繪畫藝術于一體。其內容或展示客家人遷徙發展的歷史,或敘述先輩的嘉德懿行,或表達房屋主人的行為處事準則,意在褒揚先輩功績,垂訓后人創業。
客家掛匾,是一件極其莊嚴的大事。各個姓氏對于掛匾都有嚴格的規定,從規制到儀式都有一套獨特的程序:申請、定匾、游匾、祭匾、掛匾、揭匾、宴請,族人歡聚一堂,共祝主人家丁興財旺、吉祥如意。
↑游客在會昌縣博物館百匾堂參觀。
←上猶縣盧姓“奪錦風徽”門匾。
↑會昌縣博物館百匾堂展示的客家古牌匾。
→上猶縣蕭(肖)姓“彪炳文光”門匾。
↑會昌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傳承人蕭天長在向學生講解客家匾額知識。
←寧都縣黃石鎮崔氏宗祠里懸掛著“五世同堂”等牌匾,彰顯崔氏家族的興旺發達。
↑上猶縣陳姓“義門傳家”門匾。
掃碼看客家門匾視頻
今天,贛南客家匾額習俗也在與時俱進。對品行高尚者,熱心公益者,為國家、民族、家族作出突出貢獻者,取得博士學位、高級職稱者等等,也會通過贈送匾額給予表彰,樹為榜樣。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承與發展,集中體現了客家人崇尚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倫理觀念和價值追求,體現了客家人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崇先報本、和衷共濟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堪稱客家文化的一塊“活化石”。2014年,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客家匾額習俗由此獲得更廣泛關注,被賦予新的內涵。客家匾額,熠熠文光,歷久彌香,代代相傳。(呂澤慶李伏學黃振榮王芳肖生生特約記者曾嶸峰朱海鵬文/圖)
[責任編輯: 黃春華]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m.techcloudconcep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